鹦鹉会不会说话?
首先,我们得知道,鸟的“说话”行为其实是它们通过反复练习,学会的发音行为。 大部分鸟类的鸣管结构比人类复杂得多,声带也短小(如鸡、鸭)或发达(如八哥、鹩哥),这样可以让它们发出更细腻、悦耳的声音。而人类的声带长度和宽度都是其他动物没法比的,因此我们在发音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像鸟类那样灵活调整。比如,婴儿在学说话的时候,如果父母反复纠正一个错误,孩子重复父母的发音,往往能纠正过来的几率很大;如果孩子第一次发出的声音就和父母不一样,那么之后怎么纠正效果都不会很好——这就是由声带结构和发音习惯决定的。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人不是天生就会说话的(婴儿学话前并不认识汉字,也不了解词语的意义),而是通过学习逐渐掌握了发音技巧。
其次,我们要明白,语言能力是大脑皮层中一部分区域专门负责的语言区激活的,这部分区域受损往往会导致人们失语。而认知能力是需要整个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的。 所以从神经科学的层面来说,人和猿共同的祖先其实都已经失去了学习母语的能力了(因为人类也不是一生下来就牙牙学语的呀!) 但幸运的是,我们的言语能力是可以通过大量、反复的学习来获得的。只要给予足够的语言环境刺激和实践机会,绝大部分婴幼儿都能熟练掌握自己的母语。
那有的人可能会问了,那外国人学习汉语怎么办?这不是和猿猴一样嘛,怎么可能呢…… 其实啊,在学习第一语言的过程中,除了大脑中的语言相关区域,脑内的视觉、听觉以及记忆网络也是要参与的。而且,语言的获得并不是单字、词汇或句子的积累,而是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,不断内化形成的语言表达习惯。比如,我小时候完全不懂英文语法,但也能把句子说得很妥当(虽然词不达意);同样,我教老外学中文时,也会发现他们很快就能用短语问答,甚至是成语。所以,在习得母语过程中,大脑的神经元是有可塑造性的。